这段时间看了百木田家の古書暮らし(百木田家的古书时光), 久违地又陷入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之中, 实在是不吐不快, 我试图弄明白这种感觉是什么, 也许能更多窥见自己的内心.

这种感觉多出现于读完一个戳中我内心的好作品, 所谓贤者时间嘛. 好作品倒常见, 但真直达我心深处的却不那么多. 我似乎感觉到一种作者就是给像我一样的读者创作的感觉. 这种没有任何阻碍的信息传达, 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击中的感觉, 实在是太舒服, 太让人回味, 以及太让人害怕失去了. 惊喜之后, 你就要付出面对终结后无尽苦闷的代价, 甚至是远没有到终结那天, 已经开始品尝终结的痛苦滋味. 这种痛苦在相遇之时就已注定, 无可避免.

前面我谈及了最表层的两种感觉, 已经略感纠结. 越是高看作品价值的人, 越是容易被这种感觉缠住无法自拔, 乃至不忍卒读. 我现在依然能回忆起的, 像是高分少女, 昨日之歌完结之时也都有类似症状. 如果再追问一步, 到底是什么放大了这种感觉, 可能就是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了相当的代入感, 也就是俗话说的入戏太深. 这其中大多是角色而不是故事在起作用. 不过话说回来, 哦, 原来你小子也是吃角色这一套的, 尽管在此之前我从不这么认为. 也许还可以看出, 这些多少都可以归到某种偏真实系的爱情剧, 这难道是我又一个软肋? 上面提到的作品, 可能远说不上伟大, 但我都愿意不吝称他们是好故事, 好角色, 情感真诚细腻且丰富, 确实很对我胃口.

回到前面说的直面这种苦闷, 何解? 有人说这种苦闷并不稀罕, 年轻人, 多读读经典的好作品, 你就发现等你还没来得及接受苦闷洗礼, 就会被下一个惊喜冲昏头脑了! 也有人说这种苦闷不值得, 年轻人, 多体验体验生活, 经历多了就看淡了. 长远来看是有些道理, 但对于此刻正处于苦闷的我来说如隔靴搔痒. 最后得出最可操作的做法是, 妈的, 得想个办法把进度推到最新, 然后熬着.

熬着, 我估摸着这应该也算不上是一种精神自虐吧. 想来这苦闷也不尽然全是坏处, 比如可以反思下自己的当下, 作者创作的”狡黠”, 最少也有一个念想.

说到创作者, 我这里不展开聊冬目景老师的事, 而是想说一类作品的共性. 高分少女和昨日之歌给我的感觉其实不太一样, 昨日之歌与百木田因为作者是同一人所以感觉确实是相近的, 而此之外, 石黑和小原漫画的感觉则和冬目景更近. 就是我想说这其中一定有某个东西贯穿了这些作者和作品, 同时不知怎得也把我连在其中, 让这些成了我最喜欢的一类作品. 我说不清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, 思前想后, 有时在脑袋中会闪过这样一个具象画面, 是一个眯着眼睛笑着说话的角色!? 这些作品里确实也都有这样场景或角色. 更多地, 角色的说话方式, 剧情编排, 漫画的分格与分镜, 难道是某些共同的经验, 让我们对一个特定的漫画表现方式产生了特殊的感觉, 又或者说, 达成了某种对于漫画这一事物认知的共识? 这个话题我只能深入到这里. 也可能是我错了, 大错特错, 这些都是作者创作出的可恶的幻觉…

这苦闷之中似乎还有头绪, 我知道了我喜欢什么样的作品, 然后呢? 是的, 我满怀欣喜消费这些作品, 甚至恨不得直接把钱塞到创作者的钱袋子里, 我想是人都来者不拒的. 不可否认, 支持是重要的, 然而却并不总是稀有, 有时似乎创作者并不缺我这一份支持. 当然在创作者处境艰难时, 这个支持会格外有分量, 我也并不是说不缺支持就不支持, 只是这种分量, 你要说是某种爱也行, 仿佛被稀释了. 做一个只有10个粉丝的创作者的粉丝, 和一个百万粉的创作者的粉丝心态上会有不同吗. 当这种分量被削减后, 我又似乎希望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补偿, 也就是, 该付出什么代价才能在心里弥补这个作品的价值, 又或者对于我们曾共同信仰的共识有几分贡献? 仿佛差额被抹平后, 才能和作者平等地对话.

好了, 以上都是我胡诌的, 但百木田家的古书时光是好作品不是. 我的贡献…我的贡献也就最多能拉个人头了, 本作双周刊グランドジャンプ好评连载中, 单行本已出版5卷, 台版东立出版1卷, 希望大家去看…
.
.
.
.
.
.
終わり